查看原文
其他

【治理与反思】公共绿地和居民福祉——上海市城区公共绿地空间不平等和空间不匹配

李佳依 治理学术 2022-05-11


类别:城市治理 


主题

最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官方版本正式公布,开始实施。其中,公共绿地是城市居住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缺乏对公共绿地分配现状的了解,以致阻碍了后续绿色空间规划的适宜性和合理性,最终可能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最近,华东师范大学的Yanan Shen, Fengyun Sun和Yue Che三位学者合作撰文,评估了上海市城区公共绿地居民可达性之间的差异,以及公共绿地在供给、可获得性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异,发现公共绿地可达性之间的差异存在于社会地位和家庭构成之中。

(文献来源:Public green spaces and human wellbeing Mapping the spatial inequity andmismatching status of public green space in the Central City of Shanghai,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4, Vol. 125(8):234-244, DOI:10.1016/j.landurbplan.2014.01.017


导言


如何使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可持续和宜居?作为紧凑型城市中自然区域的城市绿地已被证明能够为城市提供各种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虽然有关绿地环境正义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对不同社区绿色空间使用的差异研究,但它们中大多只使用了社会经济地位或种族等基本指标作为中介来衡量绿色空间的可达性水平。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存在互相矛盾。因此应使用更为全面的混合方法来重新衡量公共绿地的正义。


如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如儿童、老人和失业者)获取公共绿地方面的研究仍比较匮乏。由于儿童和老人的年龄和能力原因,他们在公共绿地环境正义问题方面更易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儿童和老人若生活在公共绿地较多的社区,他们的身心更为健康。此外,失业者也有权享受到绿色空间带来的益处。但之前很少有研究将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居民访问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进行综合测评,因此本研究将把上述三种指标综合来衡量公共绿地的环境正义。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上海市城区公共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为:(1)根据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公共绿色空间的可达性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绿地的空间不等状况;(2)通过分析比较公共绿地可达性、访问密度和弱势群体需求指数来确定公共绿色空间在供给、居民访问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数据和方法

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上海中心城区指的是外环路内的区域,占地约660平方公里。如图所示,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极大,上海市将近一半的人口都集中在在这个区域。2016年上海统计局公布2015年上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7.62平方米,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9.2平方米。虽然现阶段上海在大力修建公园绿地,但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当前公园绿地的分配现状,以及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识别。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上海规划局获得的道路、公园绿地和住宅区域的数字化网格。如图2a显示在研究区域内共有1213个公园绿地,包括公园、街道花园、绿化森林、绿化广场和绿道等。第二,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获取的上海人口统计数据。第三,Jiepang(街旁网)的居民出行的时空签到记录。街旁网的公园绿地签到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进入人数(图2b为街旁网收集的80多万个数据),以及作为衡量居民进入指标。但是由于缺乏完整和准确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共绿地的进入数量难以获得精确的数据。


2 公共绿地可达性计算

可达性的计算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Gaussian-based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2SFCA),对阈值为1.2公里的住宅地块的公共绿地进行计算。选取1.2公里的原因有三,首先在多数的案例中20分钟能否步行到公园绿地是一个标准,1.2公里处于15-20分钟的范围之内;其次是2SFCA方法本身的解释力(travel-friction effect);最后1.2公里的缓冲区覆盖了研究范围内约97%的居民,避免出现过多的无效值。


3 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十二个社会特征变量来描述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年龄,非农业人口、失业人口、家庭户数、已婚人口、儿童、老年住宅、高等教育人口、高等职业人口、人口密度、平均房价和距离中心城区距离。本研究采用双变量来检测公共绿地的可达性与社会特征变量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探究公共绿地的空间公平性,之后利用方差进行因子分析,划分为4个分位组,并计算各分位组的平均公共绿地可达性且进行比值对比。


4 公共绿地供给、居民访问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的不匹配

为了检验公共绿地的匹配程度和避免误差,本研究选择了20米的公共绿地缓冲区。收集了中心城区的87个免费的城市公园的登记数据和官方游客统计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登记数据可以代表实际的游客访问能力。随后建立弱势群体需求指数(DIVG),对儿童、老人和失业人群的一般公共绿地需求进行评估。DIVG(百分比)定义如下:

DIVG = (norm. (children + aged population) +norm. (unemployed population))/2.


由于集群的数量未知,应先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方法来确定集群的最佳数量。然后采用层次聚类分析,完成最后的聚类。最后采用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来检验聚类结果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

1 不同社会群体的公共绿地不平等

研究区域的可达性如图3(a)所示,高可达性的公共绿地主要位于北外环附近,以及东部和西南地区,而大部分低可达性公共绿地则位于浦西地区。


结果还显示公共绿地可达性与人口密度、老年人口比例、非农业人口、失业人口和家庭住户呈现负相关关系,但与城市中心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旋转因子,分别为因子1(一般城市化状态),因子2(家庭组成状况),因子3(社会地位)。


在图3(b-f)中,3个因子和两个弱势群体的空间分布被划分为四分位数。图3(b)描述了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一般城市化状态。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住房价格、失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图3(c)显示,家庭住户、已婚人士和儿童的比例逐渐从市中心增加。图3(d)显示,社会地位优越的子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区域以外的四个方向。相比之下,社会地位低下的次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和周边地区。如图3(e)和(f)所示,老年人口的分布格局与失业人口的分布格局相似,人口老龄化或失业率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浦西地区。

2 公共绿地配置中的不平等现象、居民访问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

结果还显示,尽管在南部地区进行了密集的公共绿地访问,但访问密度逐渐从市中心减少。同时显示,具有高价值的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尤其在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地区,它们的DIVG值明显低于其他分区。


层次聚类的结果揭示了公共绿地供给、居民访问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之间的差异匹配模式(图6)。文章列出了每个集群的集群规模和变量的平均值。集群1的平均公共绿地可达性是三个集群中最高的,但平均访问密度和平均访问密度都是最低的。集群2的低可达性和中等高度的DIVG表明,这些分区域的公共绿地供应不足,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而言。集群3主要位于内环路内。虽然集群3的平均公共绿地可达性是三个集群中的中位数,但仍低于城市平均水平。



讨论和结论

本文特别关注了不同社会经济和人口特征的公共绿地的不正义现象,尤其是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绿地需求。本研究表明,上海市公共绿地在整个中心城区分布不均。结果表现为,社会地位高的区域拥有良好的公共绿地;已婚或有儿童的家庭占有的公共绿地比例更多;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共绿地进入率较低,对老年人和失业人员的公共绿色空间的匮乏可能会引起环境不正义的问题。公共绿地在供给、可获得性和社会弱势群体需求之间也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如资源短缺、供给不均衡、使用不足和空间拥挤等问题。此外还发现公共绿地的访问密度和人口密度呈正相关,除了距离之外,绿地质量、维护。美化等都会影响公共绿地的访问量,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将对公共绿地用户的访问特性和偏好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的发现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治理研究与城市绿化、城市正义及城市规划等实践有着一定的启示,可以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在提供有关优化公共绿地资源和主张绿色空间正义时(特别是为儿童、老人和失业者)提供一定的建议。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建成和谐美丽的新时代城市,正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本研究的结果也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们建议应对公共绿地的数量、质量和公平性进行深入的调查,以解决当前公共绿地不匹配和不均衡的问题。有关部门和城市规划人员应该格外关注上述问题,努力优化公共绿地配置,更好地提高居民福祉。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文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Chakraborty, J., Collins, T.W., Grineski, S.E., 2016. Cancer risks from exposure to vehicular air pollution: a household level analysis of intra-ethnic heterogeneity in Miami, Florida. Urban Geogr. 38, 112–136.

Chen, W.Y., Hu, F.Z.Y., 2015. Producing nature for public: land-based urbanization and provision of public green spaces in China. Appl. Geogr. 58, 32–40.

Fan, P., Xu, L., Yue, W., Chen, J., 2017.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urban green space in an urban periphery: the case of Shanghai. Landscape Urban Plann. 165, 177–192.

Haaland, C., van den Bosch, C.K., 2015.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urban green-space planning in cities undergoing densification: a review. Urban For. Urban Green. 14, 760–771.


Shrestha, R., Flacke, J., Martinez, J., van Maarseveen, M., 2016. Environmental health related socio-spatial inequalities: identifying hotspots of environmental burdens and social vulnerabilit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3, 691.





近期推送的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治理与反思】城市绿色空间、公共健康和环境正义

【治理与反思】以空间可达性为基础的城市公园公共交通服务评估——以上海市为例

【治理与反思】新自由主义城市化、公共空间和绿色增长机制——以纽约高线公园为例

【治理与反思】塑造城市形态:多维类型学的城市空间分析

【文献与探索】城市规划进程中支持对话的可视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

【治理与反思】中国城市的生活空间与心理健康:跨社会经济层次差异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8303285_Public_green_spaces_and_human_wellbeing_Mapping_the_spatial_inequity_and_mismatching_status_of_public_green_space_in_the_Central_City_of_Shanghai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204614000310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channel/m408752


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